2019年8月23日,哥廷根
德国时间8月23日,哥廷根大学学术孔子学院中文教师论坛第二天会议以主题“德国中学汉语课上跨文化交流能力培养的理论与实践”在哥廷根大学如期举行。主讲人为来自柏林Bettina-von-Arnim中学的资深中文教师Kathleen Wittek博士。
图1:主讲人Dr. Kathleen Wittek
凯萨琳(Kathleen Wittek)首先介绍了跨文化交流的定义和发展。跨文化交流的概念首先由美国人类学家于上世纪五十年代提出。此后不同的理论模型不断发展, 现有Hall/Hall,四层面以及七层面等理论模型。跨文化交流能力如今已作为一个教学重点添加到中文教学大纲中,它的发展不断从不同的学科领域汲取养分。
图2:研讨会现场
谈到跨文化交流能力的理论模型时凯萨琳认为,理论模型的搭建有助于实现跨文化交流能力的研究,但也会带来墨守成规的问题。一个基本的问题仍旧等待被回答——人们应当如何彼此交流?因此,大量心理学以及社会心理学的方法得到广泛的应用。
图3:小组讨论
实践环节,凯萨琳将参会者分为多个小组。每组参与者设计一堂以加强跨文化交流能力为目的的中文课并对此作点评。随后她同与会者一起针对两本常用的中文教科书《你说呢?》和《同道》中的跨文化项目设置进行了比较。与会者也推荐了其他教辅材料。
图4:第二天会议全体合影
本次研讨会与会者积极参与讨论,或抒发自己对跨文化交际这一话题的看法、或展示自己在教学中的经验、或提出自己的疑惑。会议在热烈的讨论氛围中结束。
德国哥廷根 大学学术孔子学院
供稿人:张桐(在当日纪要基础上整理而成)
摄影:高雅